女孩横穿马路被警车撞飞 交警回应
美文示范
04版要闻 -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在京举行
a8体育下载-手机app官方
“法庭虽小,但责任很大,肩负着保一方平安、护一方发展的时代重任。兰家人民法庭揭牌后,要把前身长江路法庭积累的好经验、好做法传承好、发扬好,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让司法为民成色更足。”今年4月,吉林省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任贵利在长春市宽城区人民法院兰家人民法庭揭牌仪式上深情寄语。
“法庭+司法所”共绘诉调对接新“枫”景。兰家人民法庭坚持“人民调解优先、法院诉讼断后”的矛盾纠纷化解理念,与宽城区司法局兰家司法所共同建立了人民调解人才库,派驻兰家人民法庭专职调解员1名,兰家人民法庭与兰家镇联合聘任人民调解员5名,区妇女联合会推荐人民调解员2名,在兰家镇每个村(社区)分别选任1名法治联络员(调解员),共同参与调解工作。同时,法官定期为辖区“两委”工作人员、综治协管员、人民调解员开展专题培训,提高他们的调解水平。
“法庭+村(社区)”共化纠纷促和谐。兰家人民法庭辖区共有15个村、5个社区,依托“法官进网格”工作机制,在东道村设立了“法官工作室”,在众合社区设立了“友邻家”多元调解工作室,并建设了民法典主题广场及长廊,将其打造成民法典主题社区,在兴和社区设立了“党员法官调解室”,派驻法官、社区“两委”成员及网格员建立长期固定联系,向村民发放法官联系卡,便于法官及时掌握和化解村民之间的纠纷矛盾,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目前,已打造培育兴和社区、东道村、众合社区3个“无讼村屯(社区)”。兰家人民法庭还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普法宣传活动,建立了“网格吹哨、法官报到”工作新模式。
“法庭+妇联”共解“家事结”。兰家人民法庭与区妇女联合会成立了“宽心”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室,聘请了7名村(社区)妇女联合会干部作为家事调解员开展调解工作。同时,创立了“三心调解法”,即服务暖心、调解宽心、公筑合心,为当事人营造轻松、温和、包容的调解氛围。“宽心”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室成立以来,共受理调解申请5件,调解成功3件。
“法庭+互联网”为民排忧解难。针对辖区部分村(社区)比较偏远、人口居住分散、基层法治力量分布不均衡等问题,兰家人民法庭建立了“云上兰家”线上调解平台,通过远程调解,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纠纷可以及时、高效化解,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云上兰家”启用以来,共受理纠纷33件,成功化解26件。
a8体育下载-手机app官方
盛宣怀作为清末洋务运动重要人物,一生创造诸多“中国第一”。他切实推动了近代工商实业及文教事业的发展,是我国近代航运、电信、纺织、铁路、钢铁、银行、学校的首创者或主持人,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奠基人之一、第一代实业家,被尊为“中国实业之父”和“中国近代工商业之父”。他一生热衷新式教育文化事业,创办了我国近代第一家公共图书馆,所兴办的北洋大学和南洋公学,为今天的天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奠定了肇始之基。
当天,由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图书馆联合推出的“中国第一私家档案”盛档文献展览正式开展。展览精选了以往大多未曾面世又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珍贵档案文献180件。其中,上海图书馆从被誉为“中国第一私家档案”的盛宣怀档案中挑选出125件精品,第一次送至高校联合办展,其中不乏珍品,比如有盛宣怀创办轮船招商局的章程稿,其所创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的章程,中国最早的葡萄酒“张裕”的创始文献,盛宣怀所创中国第一家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的股票,盛宣怀治理山东小清河的总地图,中国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堂毕业生、著名法学家王宠惠出国留学的中英文护照,创办南洋公学的奏折《请设学堂片》的底稿,南洋公学蔡元培、张元济、李叔同、黄炎培等师生课业笔记,以及盛宣怀致李鸿章、张之洞、孙中山、詹天佑等人的信函等等。
上海交大有关盛宣怀的文献展品有55件,包括档案馆所珍藏的盛宣怀办理南洋公学及北洋大学堂的历史档案,如1898年《南洋公学章程》、确定北洋大学堂开学日的禀文;南洋公学建校初期在徐家汇一带购地建屋、置办横沙岛沙田作为学田的原始档案与地契文书,还有盛氏后人等各界社会人士捐献的盛宣怀文献实物如盛宣怀官印、纪念像章等。
当天的活动中还举行了图书捐赠仪式和盛宣怀档案文献开展仪式。盛宣怀文集《愚斋存稿》101卷(点校本样书)、《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盛宣怀》(绘本)、《盛世宣古怀真》(纪念邮册)以及夏东元著《盛宣怀传》《盛宣怀年谱长编》,欧七斤著《盛宣怀与中国近代教育》(重印本)等多部盛宣怀史料丛刊、研究新书亮相仪式,助推盛宣怀与中国近代史研究。
本次活动由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图书馆主办,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管理中心、党委宣传部、人文学院以及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承办,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史林》编辑部、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清史研究》编辑部、常州市盛宣怀研究会、西安交通大学校史与大学文化中心、天津大学文化与校史研究所等单位协办。(完)